意昂2官网醫學研究團隊牽頭榮獲4項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11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202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意昂2官网醫學研究團隊牽頭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項,向獲獎團隊表示熱烈祝賀!意昂2官网醫學作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十四五”開局取得豐碩成果。未來,將進一步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目標,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硬實力🍝。期待意昂2官网醫學勇毅前行,再創佳績!
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獲獎項目:卵成熟障礙性疾病發病機製及幹預新策略研究
第一完成人:意昂2平台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院長 喬傑院士
人口問題是製約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我國面臨嚴峻的人口和生育危機,育齡人群不孕症患病率高達17.6%,影響5000萬夫婦。卵成熟障礙是疑難不孕症重要病因,但發病機製復雜、缺乏精準幹預方法🤾🏼。本項目開展全鏈條研究,系統揭示了調控卵成熟過程與成熟障礙的生理與病理機製,以此為基礎建立分子診斷新方法並指導建立幹預新策略,顯著提升臨床治療成功率。主要科技創新包括:(1)繪製了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腸道菌群譜,國際上首次闡明腸道菌群通過抑製其代謝產物膽汁酸下調免疫因子IL-22而促進疾病發生發展的新機製,發現卵成熟障礙性疾病“腸治”新靶點。(2)繪製卵泡發育轉錄組圖譜,明確卵成熟障礙患者炎症與代謝紊亂特征,構建了疾病分子診斷及代謝並發症預測模型。(3)國際率先突破單細胞水平多組學同步評估胚胎質量的技術難題,開發scNOMeRe-seq方法,構建囊胚植入潛能預測模型,大幅提升囊胚植入結局預測成功率。項目執行期間,在Nature Medicine、Molecula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共發表SCI文章122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每年診治卵成熟障礙疾病患者10余萬人次;編寫國際👩🏻⚖️、國內指南共識4項,促進規範化診療;培養院士1人、傑青3人、優青1人、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等,建立了一支科技創新人才梯隊;牽頭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26次,培訓近300萬人次,帶動我國生殖醫學領域的創新發展。(項目主要完成人:喬傑、龐艷莉、趙越🚶🏻♂️➡️、姜長濤、嚴傑、齊新宇、嚴智強、李蓉🐡、袁鵬👃🏽、閆麗盈🐬、王洋⚾️、王穎🧑🏼🦱、王麗娜🤒、甄秀梅、劉平)
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青光眼精準診治體系的建立及應用
第一完成人: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 張純教授
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但由於青光眼發病機製仍不清楚,青光眼的診斷和病情進展的評價指標有限,青光眼診治的關鍵問題亟待解決。張純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Th1/Th2免疫失衡導致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損傷的新理論,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的壓力敏感性提供了潛在的生物標記物。從視神經功能到結構,為青光眼的診斷和進展評估提出了微視野計🕵️♀️🛐、閃爍刺激電生理技術等一系列新指標,實現青光眼早、中、晚全病程周期的精準管理🤸🏻♀️。在國內率先開展以小梁消融術為代表的內路青光眼微創手術,成立中國小梁消融術聯盟,同時,率先開展一系列針對傳統抗青光眼小梁切除術術後瘢痕化的改良,包括研發具有發明專利的可降解高分子膜,以及臨床應用羊膜及高度交聯透明質酸鈉等抗瘢痕材料研究👩🏿🎤🍱。通過一系列臨床研究,提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序貫治療流程,內容收錄於專家共識。與此同時,每年啟動我國的“世界青光眼周”公眾宣教活動,歷經15年,推廣公眾對青光眼認知我國青光眼的公眾知曉率從10%上升至50%,大幅提高了公眾對青光眼的認知度,為實現青光眼早知、早診🧻、早治、終生隨訪貢獻力量。(項目主要完成人:張純、王亞星、洪穎💆🏻♂️🥚、索玲格、潘哲、魏煒、戴婉薇、周吉超🚁、宋思佳、陳旭豪)
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生理性支抗控製理論的創建及正畸高效矯治體系研發與推廣應用
第一完成人:意昂2平台口腔醫院 許天民教授
支抗是正畸矯治錯牙合畸形時移動牙齒的基石,設計一種安全有效並且能減少對患者配合度依賴的矯治系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生理性支抗控製理論的創建及正畸高效矯治體系研發與推廣應用》項目是許天民教授及其團隊歷經20余年取得的重大創新成果。該成果在借鑒國內外主流矯治理論和矯治技術基礎上,提出全新生理性支抗控製理論,利用患者自身生理性支抗,減少口外支抗和種植體支抗使用,實現高效與健康矯治相結合🧏🏼。該矯治系統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取得9項國際及國內專利。系統包括生理性支抗控製理論、MLF 托槽、XBT 頰管及配套組件,矯治系統設計科學🍠、高效,且具有重大創新性。新的矯治理念和體系研發得到了國家及北京市 18 項基金的資助,中英文論文 180 篇,世界正畸學權威雜誌論文 18 篇。該技術和產品在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49個公立單位和1092家民營機構,以及美國👩🏿🔬、歐洲和東南亞地區推廣應用,6 次受邀在美國正畸學會年會進行大會發言,並受Springer邀請出版全英文教科書《Physiologic Anchorage Control》作為推廣教材。自2010 年推出以來,產品產值超過4000萬,出口創匯100余萬美元🙋🏽♀️🏇🏻。該成果同時獲得北京醫學科技獎(2019年)二等獎、中華口腔醫學會科技獎(2020年)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2020年)三等獎。(項目主要完成人:許天民📷、韓冰、陳貴、林久祥、姜若萍🧖♀️、陳斯、蘇紅📇、陳賢明、張曉芸、宋廣瀛🕵🏽、戴帆帆🧑🏽🍳📌、劉思琦、範祎、蔣亦然、曾婧婧)
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獎項目:尿路上皮癌創新防診治研全流程體系的建立
第一完成人: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 李學松教授
意昂2官网醫院泌尿外科聯合多個研究團隊從病因探索、分子機製、早期標誌物篩查🛀🏿、臨床決策論證等方向出發,對尿路上皮癌進行了多維度、多層次的創新科研🖊。在尿路上皮癌早期診斷方面,通過尿液DNA拷貝數及甲基化變異可精確預測腫瘤及正常組織,該研究證明了尿液 DNA拷貝數變異和甲基化分析在泌尿系腫瘤臨床應用方面的可行性,相關無創診斷試劑盒的研發也為該技術臨床轉化提供了堅實基礎。此外,首次系統論證了根治性腎輸尿管切除術前輸尿管鏡檢查對患者預後的影響,發現術前輸尿管鏡檢可增加腫瘤復發的風險,但對尿路上皮癌患者的生存率沒有影響。另外,聯合北京基因組研究所首次揭示馬兜鈴酸相關尿路上皮癌是一類低危風險類型惡性腫瘤,通過在尿液中進行突變特征檢測可實現該類型腫瘤的早期診斷和監測🪭。在尿路上皮癌進展分子機製領域,團隊首次證實長鏈非編碼RNA-SOX2OT可通過調節SOX2促進UC幹細胞表型,為後續診斷和治療靶點提供充分的理論基礎🏊🏽♀️。迄今為止,相關成果獲國家專利7項,累計發表SCI論文30余篇,累計影響因子超過150分。團隊還牽頭發布我國第一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專家共識,編寫國內第一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科普教育手冊,部分原創性成果已經被國際權威的歐洲泌尿外科協會指南收錄,具有極高臨床轉化潛力和經濟價值,對於全球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規範診治、生活質量改善以及緩解全球衛生經濟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項目完成人:李學松、慈維敏💆、周利群、鞏艷青、何世明𓀒、熊耕硯👩🏽🦱、張雷、關豹)
(科研處)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