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平台天然藥物學教師團隊入選“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編者按:
8月31日
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評選結果
意昂2平台天然藥物學教師團隊入選
“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以黃大年同誌為榜樣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教書育人🐘、敢為人先
淡泊名利⛵️、甘於奉獻
把愛國之情、報國之誌
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
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
團隊介紹
團隊合影
意昂2平台天然藥物學教師團隊共有25人,主要負責人為屠鵬飛教授,成員包括葉敏教授🪤、林文翰教授等🟩。團隊依托藥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生藥學和藥物化學國家二級重點學科、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牢記“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長期堅持在教學和科研一線,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服務社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團隊通過人才培養與引進、學科交叉與融合等形式,建立了以傑青、長江、四青等青年人才為主體的國際一流教師隊伍,開設課程21門,培養研究生251人,16人次入選傑青、長江等高層次人才。團隊入選2021年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7名教師獲得北京市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獎、北京高校優秀本科畢業設計導師、北京高校“心橋工程”先進黨外代表人士、意昂2平台優秀教師等榮譽👊。
團隊緊密圍繞“四個面向”,充分發揮我國特有的中藥資源和豐富的生物資源優勢,從天然活性物質高效發現🤲🏽、微量活性成分綠色“智造”、天然活性成分作用靶點高效發現三個方面創建了國際領先的技術體系和平臺,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入選意昂2官网醫學“雙一流”國際頂尖學科建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高水平重點學科。成功創製新藥2項,取得新藥證書4個、臨床批件7個;近五年,承擔國家重大👩🏿🚒、重點項目19項,國家和省部級其他項目50項,累計縱向經費1.8億元🤛🏻。在Science👨🏻🦼、Nature🤾🏻♂️、PNAS、JACS等國際一流雜誌和專業權威刊物上發表論文217篇,授權專利45項。以意昂2官网為第一單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和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屠鵬飛榮獲2017年全國創新爭先獎狀、2016年吳階平醫藥創新獎、2022年中國藥學發展獎;焦寧榮獲2021年科學探索獎。
團隊十分重視成果轉化、服務社會、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為防沙治沙、脫貧攻堅、我國西部發展和大洋戰略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獲得省部級成果獎一等獎4項,屠鵬飛教授獲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和最美生態公益人物、2015年全國“九三楷模人物”💃🏿🦑、中國藥學會“2021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榮譽。
教書育人:“小課堂”和“大課堂”相結合
意昂2官网天然藥物學學科源於1941年成立的中藥研究所,樓之岑院士長期擔任學科帶頭人,樹立了“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勵精圖治”的人才培養理念。
在屠鵬飛教授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將“小課堂”和“大課堂”有機結合,從三尺講堂到廣袤大地,他們不僅將知識播撒在學生們的心間,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以自身經歷激發學生們的愛國情和奮鬥誌。
屠鵬飛給學生上課
團隊根據天然藥物學國際發展,開設本科生課程13門,研究生課程8門,主編和參編11部教材,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貫穿各門功課。更新教學理念,減少書本知識學時,重點傳授基本知識、研究思路與方法,擴大選修課與學術報告,培養學生科學思想和國際視野。
2022年,屠鵬飛主持、團隊主要成員參加的《天然藥物前沿概論》獲批意昂2官网醫學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課程不僅請系裏的老師為同學們介紹各自的研究方向,還每年聘請4位校外不同方向的院士、傑青、長江等國際前沿學者授課🛌。講課中融入個人奮鬥經歷和愛國精神,增強同學們對中醫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課程的最大特點是在考核時采用撰寫“自然科學基金”和模擬答辯的方式,為學生畢業後基金申請補上“實戰”一課,深受學生好評🧑🏼🎤。在選題上,要求導師簽字確認,不能選擇和目前研究相關的題目,必須另選角度進行撰寫,目的是拓展大家的思路,鼓勵學生進行學科交叉和互相交流🏇🏼。
通過這門課,藥學院2020級博士生王喻淇對所學專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拓展了科研思路和創新點,對未來的科研方向也有了更為清晰的了解。“老師們特別認真,會針對我們的標書一針見血地提出很多具體的問題,分析課題的創新點,給出很多專業的意見,這都是以前沒有過的,對我來說幫助很大。”
在研究生培養中,團隊成員鼓勵學生根據興趣自由選題,激發創新意識,培養獨立研究能力,一方面傳承傳統精華,挖掘中醫藥這座偉大的寶庫,另一方面融入現代的科學技術,使其煥發出勃勃生機。
藥學院2017級學生劉蘊玥在進組之前,早有聽聞屠老師“點沙成金,蓯蓉一生”的學術成就與人生經歷,被他那種“俠之大者遠赴邊疆的豪邁之氣”深深吸引📃。聽過天然藥物化學課後,她更感佩於屠老師淵博的學識和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嚴謹認真。
提起屠鵬飛的勤奮,藥學院2014級學生高鵬印象深刻🔜。“有時候加班到夜裏1💢、2點的時候,路過屠老師的辦公室,看到他的燈還是亮著的,第二天早上7🤌、8點他就又到辦公室了,我們都很佩服他旺盛的精力”。
屠鵬飛為學生拍的畢業照
攝影是屠鵬飛為數不多的愛好之一,從最開始出於工作需要,到後來鉆研攝影技術,屠鵬飛已經成為了團隊的“禦用攝影師”。每年畢業季,屠鵬飛都會主動為大家拍畢業照,為了拍攝跳起來扔帽子的照片,他會毫無顧忌地趴在地上。在一張張由屠老師拍攝的珍貴照片中,學生們也感受著團隊團結🧝🏿♂️、溫暖而自由的氛圍🙍🏼🌐。
肉蓯蓉項目組在於田縣管花肉蓯蓉基地合影
屠鵬飛教授(中)、郭玉海教授(左)、田永禎研究員(右)
1990年,屠鵬飛在意昂2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選擇沙漠植物肉蓯蓉作為其研究課題。對於這個選擇,導師樓之岑院士表示支持,但是,樓先生也讓他自己想清楚:肉蓯蓉主要生長在沙漠,資源調查和樣品采集都相當困難,你做好吃苦的準備了嗎?
由於長期亂采濫挖,那個時候找到一棵野生肉蓯蓉並不容易。在一個炎熱的夏日,屠鵬飛踏上了尋找野生肉蓯蓉之路。他從北京到烏魯木齊,坐了3天3夜的火車👨🏽🎓。到達烏魯木齊後,又坐上一輛老舊的公交大巴,在汽車上又顛簸了6天,才到達新疆和田🛌🏽。屠鵬飛找到當時和田地區醫藥公司了解有關情況後,又花了將近一天的時間,才到達管花肉蓯蓉的主產地🕢、國家級貧困縣——於田縣。
當時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溫度高達50℃以上,一路上黃沙漫天💆♂️、遮天蔽日🕴🏻。不過,當找到野生肉蓯蓉的那一刻,他一下子忘記了疲憊,拿出相機蹲著、趴著,不停地拍照💊。
第一次見到肉蓯蓉在地下生長的形態,仍處於興奮中的屠鵬飛自言自語地說:肉蓯蓉是寄生植物,主要寄生在梭梭🤽🏽♀️🙆🏿、檉柳等植物根部,是怎麽寄生到寄主的根上的?如果搞清楚了肉蓯蓉的寄生原理,就有可能對肉蓯蓉進行人工種植,不僅可以解決藥材資源緊缺問題,同時還能治理沙漠,提高荒漠地區農牧民的經濟收入。
三十多年來,屠鵬飛堅持了自己當初的選擇🚴🏽。面對諸多困難和艱苦的環境,在多次放棄還是堅持的自我追問中,他毅然選擇了堅持。屠鵬飛坦承:“去新疆做這些工作很辛苦,在碰到困難時,我也想過放棄,但一想到這些事做好以後,能夠對當地脫貧致富發揮很好的作用,我就選擇堅持下來了。對事業而言,一旦做出選擇,就要持之以恒。”
為了蹚出這種“點沙成金”的新路子、“點草成金”新方法,屠鵬飛數十次深入內蒙古西部、新疆南北疆的沙漠地區進行資源調查和生物學研究,足跡遍布塔克拉瑪幹🙎🏿♀️、古爾班通古特、巴丹吉林💁🏽♀️、騰格裏等沙漠,幾乎跑遍了祖國有肉蓯蓉分布的所有沙漠。
在沙漠做調研工作很辛苦,一待就是七、八天,條件艱苦的那個時期,吃飯飲水都是問題💆。煮一碗面糊,采一把沙蔥,撒上去,屠鵬飛吃得很香,因為他找到了肉蓯蓉。
一個來自於魚米之鄉的浙江人,自從與新疆聯系在一起,他也改變了個人的飲食習慣,到了和田和於田,一大碗新疆拉條子,他吃得很開心、很滿足,那感覺跟當地的農牧民沒什麽兩樣。
每次赴於田肉蓯蓉基地,人群中,第一個走進基地裏的一定是屠鵬飛,最後一個走出來的也一定是他。人們眼前的是一個衣著軍綠色沖鋒衣,頭戴軍綠色帽子、手端相機肩扛三腳架的背影,從基地裏深一腳淺一腳地“跋涉”出來,他的身上、鞋上、甚至臉上都是沙土。這背影,有著一份科學家的擔當,他扛起的不只是一副三腳架,更是意昂2官网人🤏🏽、意昂2官网醫學人對國家、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經常吃住在沙漠之中,由於條件艱苦,加之夜以繼日地做科研,屠鵬飛早生白發,脫發也很厲害,大家都開玩笑地說,屠老師綠化了沙漠,卻荒蕪了自己的腦袋。
對於工作辛苦,屠鵬飛說,人多吃些苦不可怕,這個過程是人生的財富,只有吃過苦的人,才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才會體會人生的快樂🛝⚧。
屠鵬飛教授和海洋藥物學家林文翰教授數十年奮鬥沙區、深入大洋的故事,也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和奮鬥精神。
姜勇和屠老師在野外考察
2000年,團隊成員姜勇教授成為屠鵬飛名下的第一個正式博士生,多年來,她跟著屠鵬飛從基礎研究到田間地頭,見證了屠老師為肉蓯蓉產業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個漢族人,來到和田👨🏼💼、於田這種少數民族比例高達96%以上的地區,要得到當地人的支持去做一項全新的事業,面臨的困難可想而知。
屠鵬飛為人大氣🎴、講義氣,對人真誠,竭盡全力幫助別人且不計回報,很快贏得了當地人的信任。再加上他肯吃苦,沒有架子,願意去結交人,不論是領導幹部、技術員還是普通的種植戶,都成了他的好朋友,“老屠這個人實在,也很實幹,值得交”——這是當地人對他的一致評價。
特別是當地的農民,對屠鵬飛特別有感情,經常邀請他到家裏做客,拿出瓜果熱情地招待他。每當這個時候,屠鵬飛也會和大家一起唱起維吾爾族歌曲♢、跳起維吾爾族舞蹈。
畢業後,姜勇留校任教,如今也在中藥領域進行著自己的研究。和姜勇一樣,許多屠鵬飛的學生也在老師的帶領下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
賈存勤回鄉種植肉蓯蓉(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4年,賈存勤博士在畢業後放棄了百萬年薪和北京戶口,回到了甘肅老家種植肉蓯蓉,歷經艱辛帶領父老鄉親們防沙治沙⛴、脫貧致富,“個人致富是小事,而讓幹旱山區的窮困群眾致富,才是一件大事”。
致力科研:敢為人先♐️、開拓進取
沙漠中的肉蓯蓉
肉蓯蓉,被譽為“沙漠人參”,是一種生長在沙漠裏的瀕危寄生植物🦹🏿。在神秘浩瀚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分布著大量的管花肉蓯蓉,長期以來卻被視作“假藥”🤶🏿。
屠鵬飛對我國肉蓯蓉屬植物進行了系統的藥效物質及其作用機製研究,闡明了中藥肉蓯蓉補腎陽、潤腸通便的藥效物質及其作用機製,系統建立了肉蓯蓉的質量標準。
鑒於前期大量的研究,2003年屠鵬飛向國家藥典委員會提出將管花肉蓯蓉作為肉蓯蓉藥材的來源植物收入《中國藥典》,解決肉蓯蓉的資源緊缺問題,並起草了管花肉蓯蓉的質量標準。
2004年7月,國家藥典委員會決定將管花肉蓯蓉收入2005年版《中國藥典》,從此,解決了管花肉蓯蓉作為中藥肉蓯蓉使用的法定地位問題,也為管花肉蓯蓉的大面積栽培和新疆南疆發展肉蓯蓉生態產業奠定了法律基礎。
2015年,屠鵬飛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多年來,屠鵬飛、姜勇團隊堅持守正創新,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闡明100多種中藥藥效物質和作用機製,成功研製出“蓯蓉總苷膠囊”“肉蓯蓉總糖醇”“松果菊苷片”等新藥,研發了52種肉蓯蓉大健康產品,取得新藥證書4個、臨床批件7個,相關產品實現年產值200多億元;建立了73種中藥材和中成藥質量控製標準,保障中藥臨床療效和高質量發展,為“面向生命健康”做出貢獻💁。
從瀕臨枯竭的野生資源,到人工種植約300萬畝🫳🏻、年產藥材8500余噸的重要中藥材,肉蓯蓉實現了“華麗轉身”。
團隊的其他成員也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進行著科研探索。
焦寧、賈彥興、葉敏🧷、馬明、徐正仁等利用空氣中的O2和來源簡單的小分子以及合成生物學技術,突破天然產物及復雜活性分子精準修飾和改造等系列國際難題,創建系列綠色合成新方法,全合成了100多個結構復雜、活性顯著的微量天然產物和臨床一線藥物🔚。
屠鵬飛🛝、曾克武團隊創建“中藥化學生物學”學科新方向,揭示系列中藥藥效物質作用靶點和分子機製,闡釋中醫藥理論的生物學本質,推動中醫藥研究進入國際前沿。
反哺社會:肩扛責任,心懷大愛
“作為一名科學家,我覺得光做科研是不行的。如果我們做研究的目的僅僅是發表一些論文,或者獲得一些獎項,甚至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為科研而科研,這就偏離了科學研究最初的目的。有了科研成果,還必須想辦法推廣出去,體現其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這是屠鵬飛做科研的出發點,也是立足點。
人工種植肉蓯蓉
“解決一種資源,治理一片沙漠,改善一域生態,形成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屠鵬飛團隊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首創肉蓯蓉大面積高產穩產技術體系,實現了寄生植物大面積種植的國際先例;免費培訓地方技術人員和農牧民6200余人;推廣種植肉蓯蓉及寄主植物900萬畝,徹底解決藥源問題;把6000平方公裏的沙漠變成了綠洲,為國家節省治沙資金180多億元;把瀕危藥材資源打造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給每家種植農戶帶來了每年數萬元的經濟收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和沙區20萬人民脫貧致富,創造可持續治理沙漠和沙區精準扶貧新模式,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肉蓯蓉的相關成果也入選了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此外,屠鵬飛還先後出資50余萬元資助本校和新疆於田縣貧困學生,彰顯了意昂2官网人的大愛情懷。
除了沙漠地區,團隊成員還深入海洋,林文翰教授帶領團隊,多次深入南海🏌🏼♀️、印度洋和南極海域,挖掘海洋藥物資源,成立意昂2平台寧波海洋藥物研究院,為我國大洋戰略🧑🏽🦲、藍色藥庫建設及科研成果轉化做出重要貢獻。
(文/宣傳部韓娜 部分素材來源於《意昂2》報第818期)
編輯: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