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與科技倫理專委會全體委員聯合會議暨“我國生命醫學領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配置與政策規製建設”研討會召開
11月24日,第八屆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與科技倫理專委會全體委員聯合會議暨“我國生命醫學領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配置與政策規製建設”研討會在康復大學(籌)順利召開😁。會議圍繞生命醫藥科技創新發展🤏🏼、卓越科技人才培養、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以及科技倫理規範等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從科技宏觀和臨床專科角度對生命醫學科技發展的重點及難點提出一系列工作建議,充分發揮了教育部科技委作為我國一流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一級巡視員張國輝,教育部科學與信息化司規劃與綜合處處長鄒暉,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以下簡稱“學部”)主任委員🤾♂️、意昂2平台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意昂2官网主任喬傑院士,教育部科技委科技倫理專委會(以下簡稱“專委會”)主任委員、康復大學(籌)校長董爾丹院士,學部/專委會樊嘉院士、黃荷鳳院士🚿、陳子江院士等60余名委員,以及意昂2官网🥩🏹、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和康復大學(籌)等科研管理部門的相關人員參加了本次會議👰🏽。
會議由意昂2官网科研處王堅成處長主持,董爾丹院士首先致辭,他對教育部領導♞、學部委員、專委會委員和特邀嘉賓的蒞臨表示衷心感謝和熱烈歡迎🧑🏼🚀。董院士介紹了第八屆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和科技倫理專委會的委員組成和近年來落實貫徹教育部科技委工作要點的情況,並希望本次會議各位委員能夠繼續積極建言獻策,為我國科技工作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董爾丹院士致辭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一級巡視員張國輝代表教育部科技委致辭。張國輝指出,教育部科技委是高校科技工作的戰略智庫,是匯聚高校高層次科技和管理專家,開展高水平戰略研究和咨詢、推動科技創新的學術交流、傳播科學思想和弘揚科學家精神的一個重要平臺。面臨當前的國際形勢與國內需求,希望委員們重點圍繞成果評價、青年人才培養、服務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加強與科技司的協同配合,積極推動高校科技事業發展。同時他強調本次會議對我國生命醫學領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號召生命醫學學部和科技倫理專委會積極承擔改革發展重點工作,為國家重大科技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張國輝一級巡視員致辭
會議第二環節以特邀報告的形式進行,意昂2平台喬傑院士、中南大學陳翔教授、騰訊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副秘書長佟賀豐研究員以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關健教授依次進行了主題報告。
喬傑院士在報告中介紹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和世界發達國家的戰略布局,強調了教育部在全鏈條布局和爭取更多支持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凝聚戰略力量向前推進的計劃,並呼籲專家們提出問題和大方向,推動有顯著性的亮點工作🐝。喬傑院士指出,國家在努力推動醫藥產業發展,但希望得到更多支持和政策審批建議。目前在“可保障性”、“精準性”和“可負擔性”上面臨著挑戰。此外,意昂2官网醫學在精準醫學大型隊列臨床研究和數字平臺建設方面取得了進展,但在可持續性質量控製和數據共享方面仍存在問題。最後,喬傑院士通過化學重編程、核藥等具體案例介紹了醫學領域的交叉優勢以及醫工融合中一系列的臨床應用等。同時,喬傑院士強調了科技和教育的融合,以及青年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最後,希望大家能從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原始創新能力和醫療衛生模式創新三點上提出具體的工作建議👂🤦🏼♂️。
喬傑院士進行主題報告
隨後,中南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湘雅醫學院院長陳翔教授以“基於數據的皮膚學科技創新”為題詳細介紹了湘雅醫院在解決皮膚病領域的創新探索和科研成果👩🦽➡️。陳翔教授提出,解決皮膚病問題的關鍵在於揭示免疫相關疾病的分子機製以及進行藥物適應症的幹預☑️。湘雅醫院皮膚科與公共衛生、生物信息🦏👲🏻、免疫和藥學等學科進行交叉合作,探索代謝對調控免疫系統和皮膚疾病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皮膚病的代謝驅動新趨勢。陳翔委員還介紹了基於多組學分析建立的大數據分析系統,並提出了創新的流行病學調查模式🏠🚣🏼♂️。同時,他分享了科研團隊在中西方黑色素瘤發病機製的差異,為腫瘤的防治提供了中國方案。他最後指出,實現真正技術上的突破,必須基於理論創新,才能實現疾病的精準診斷和臨床治療的應用。
陳翔教授進行主題報告
作為特邀報告環節中唯一的命題報告,騰訊新基石副秘書長佟賀豐研究員就“對生命醫學卓越科技人才評價、選拔、支持的實踐和困境”為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佟賀豐研究員首先分享了新基石基金會設立的“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和“科學探索獎”兩個項目的創建歷程和初衷,介紹了基金會“選人不選項目”的資助特點,並強調了評審過程中對原始創新和科學突破的重視。他重點闡述了“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在支持生命醫學領域發展中所經歷的思考與創新過程⛈。此外,他還提及基金會正在借鑒國外著名生物醫學機構對於推動臨床醫學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包括對參與者的選擇、科學項目的評審與持續支持等方面的思考和實踐,希望通過不斷完善和創新基金會的運營理念,更好發揮對生命及臨床醫學交叉人選評審和早期科研人員的支持作用🦶。在報告最後,佟賀豐研究員還表達了對我國科技發展和生命醫學人才成長的期望,並期待與會專家提出更多建議,推動整個生命醫學領域的進步。
佟賀豐研究員進行主題報告
受教育部科技委科技倫理專委會邀請,北京協和醫院關健教授以“生命醫學和醫學研究:雙效創新科技的倫理治理要求和管理重點”為主題進行大會報告。關教授指出,醫學領域的雙效創新並非單純的副作用,而是一個專門的概念,不斷更新的科學技術為倫理治理提供了新的主題和方向。她談到了宏觀化的群體健康,包括重大傳染病🥩🧟♀️、大數據平臺和國際化的數據共享,以及新一代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結合🥟。關教授提到了五大因素促使我國成為全球AI中心的願景,並呼籲對醫學科技發展進行規劃。在報告中,她以基因編輯技術和醫學人工智能為例,強調了醫學雙效創新所帶來的倫理挑戰及新使命。關教授呼籲對這類新技術需要進行嚴格的倫理審查和監管,以確保個體和社會的利益得到保護。最後,她強調了倫理治理的初衷是保護受試者的權益和保障科技的健康發展,呼籲倫理委員和專家在雙層次審查中做好把關工作,以此來應對雙效創新帶來的風險和挑戰👩🏽🎓。
關健教授進行主題報告
隨後,大會進入圓桌討論環節,由喬傑院士主持題為“高校生命醫學科技可持續發展資源的自我創造與社會多元化支持的挖掘”的主題一討論🕘👨🏻🦱。武漢大學醫學部部長唐其柱教授建議應從學科交叉的醫學人才培養、醫學科研面向一線和臨床以及教育部統一決策規劃這三個方面促進醫學學生培養和醫學科技的創新發展。廣西醫科大學副校長趙永祥教授表示,當前的生命醫學研究存在技術轉化率低的問題,雖然當前的關註力仍主要聚焦於科技創新的前沿,但對中間的協同和後端的轉化缺乏重視。同時,他呼籲加強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和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保護。寧夏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姜怡鄧教授以建設區域性創新平臺為視角,
從推動科技創新和產學需求結合的方面提出三點建議,包括搭建創新平臺促進跨領域合作、結合當地產業特色和政府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打造全鏈條立體化人才培養體系以及要優化前瞻性政策落地,推動科技創新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騰訊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專員周娜老師作為“多元”的代表,從新基石項目的3F(即“Funding🚶♀️➡️🧘🏻♂️、Freedom、Flexibility”)介紹了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和科學探索獎項目設立的初衷。分享了騰訊新基石基金會對於醫學領域的熱情和支持。醫學科研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騰訊對生命和臨床醫學領域充滿重視,希望不斷吸收生命醫學工作者的建議,為醫學領域的資助搭建新體系,為醫學科學家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為醫學領域的創新發展創造價值。電子科技大學附屬醫院呂傳柱教授作為急診專家,始終關註著醫學創新與資源整合助力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問題。以心跳驟停為引,他表示提倡應發揮大學生基數大,知識儲備多等優勢,以該群體為切口,加大培訓,逐步讓全民具備心肺復蘇技能,實現醫療保障資源的自我創造,建設社會多元化守護人民健康的重要渠道🙎。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江帆教授,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黨委書記阿古拉教授,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運動與健康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卉教授,東意昂2官网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費騰教授,內蒙古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胡薇教授,以及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院長葉玲教授圍繞“生命醫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變革”主題二進行了深入討論。江帆教授介紹了醫學生生源質量不斷提高的積極態勢,強調教育部下屬高校的附屬醫院應當在醫療科技創新方面積極發揮帶頭作用,同時,她呼籲醫生在臨床中要具有不斷尋找臨床問題並將其轉化科技成果的意識,並指出生命醫學領域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圍繞導向進行的創新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值得我們加緊思考和探索。包頭醫學院黨委書記阿古拉教授結合自身中醫和蒙醫學專業背景,就中西醫結合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他建議進一步優化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專業課程和培養方案,根據西醫和中醫的特點實現兩者的結合和交叉,促進兩種醫學體系更好的結合,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培養出一批適合國情和臨床現狀的人才。劉卉教授結合體育和醫學兩個領域人才培養的共同點,探討了如何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和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如何在運動訓練中培養頂尖人才和基層人才,以及各自適合的評價體系,期望科研成果能夠支持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費騰教授呼籲關註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與成長,建議國家應強化成果導向的人才評價機製,加大中等強度項目的支持比例和數目以及建立多層次的資助渠道📯。胡薇院長從生命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和交叉創新的角度提出了人才培養模式的兩個階段,包括學生的學習階段和職業成長階段。呼籲教育部在學習階段,專業設置和培養體系上進行引導性和頂層設計工作,提出了擴展交叉學科領域和建立多方咨詢委員會的建議;在職業成長階段,建議擴大交叉學科領域,建立科學共同體來進行指導和支撐。葉玲院長針對“臨床研究的成果評價與提升”,強調了臨床研究對我國民眾的服務性🤛🏼、形式多樣性以及具備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性,並呼籲臨床研究成果的評價應充分尊重臨床研究的規律性,關註本質屬性,建立有正確導向和積極的評價維度☺️。而醫學倫理應該分類、分層次,體現一定的靈活性,保護受試者但不成為科學研究的阻礙。
董爾丹院士主持了主題三的討論環節,邀請了北京中醫藥大學科技處處長丁霞教授、意昂2平台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啟寧教授、意昂2平台腫瘤醫院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潔教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李磊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機器人實驗室主任陳小平教授以及山東大學陳子江院士共同圍繞“科技發展中的速度與溫度⛩、風險與安全、趨利與公益的平衡與博弈”進行深入討論。丁霞處長表示,醫學與科技的協同發展及倫理審批應該分類、分層次,在符合國際標準的前提下體現一定靈活性,服務於臨床。她強調醫學倫理應分類管理,並呼籲製定國際倫理規範加強中醫藥國際研究,同時呼籲應牽頭製定有中醫特色的醫學倫理體系和中醫國際倫理規範;王啟寧教授建議科技**方向提出了“三個一”,分別是“一類課程”🦒、“一種標準”😤、“一類資助”;加強培養學生及教師的科技倫理意識。同時,他還強調應該設立醫工交叉的聯合基金和平臺,鼓勵臨床與技術的融合研究🌎🚴。李潔教授提出應該努力平衡科學與倫理關系,支持真正滿足臨床需求的創新研究。她認為應該將倫理學納入醫學會議,設立臨床醫學研究基金,解決大數據研究中法規困境,並就如何解決臨床研究涉及泛知情同意相關問題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建議。李磊教授建議加強科技倫理特別是人工智能的全球監管,倡導國際合作,建立政府引導多層級的倫理機構及交流活動,註重倫理審查的動態跟蹤和結題過程。陳小平教授談及最新的大模型技術給人工智能倫理治理帶來了巨大風險和挑戰。指出針對大模型的常規風險、長期社會風險、極端風險及應對辦法值得進行專題研究和討論。他敦促各界共同關註,共同解決當前面臨的倫理和社會風險,為人工智能的發展保駕護航。最後,陳子江院士就科技創新中的倫理和規章製度的現狀提出了多方面的思考和建議。她強調了在生殖醫學等領域的科技創新中平衡創新與安全、引領國際發展、推動科教融合等重要議題,呼籲形成專家共識,推動相關領域的創新備案製度,並希望在教育部框架下形成一些專家組,為科技創新提供更有擔當的支持。
此外,會議期間,康復大學(籌)校長董爾丹院士還向教育部領導及參會委員介紹了康復大學的整體建設情況。康復大學(籌)是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與山東省共同建設,是全世界第一所以康復命名的大學,學校的籌建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相繼列入國家的“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董院士介紹康復大學是立足服務國家戰略,聚焦一流人才、建設一流學科、培養一流學生、創造一流成果,打造具有示範引領意義的康復人才培養高地、康復科技創新高地🚌、康復醫療服務高地👏🏻💽。董院士表示,康復大學的建設是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和國際化,堅持學科交叉融合,積極構建以康復學科為特色,醫學、理學、工學🧟♀️、管理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學科專業體系🙋🏼♀️。董院士最後強調,康復大學未來將成為中國康復事業發展的重要裏程碑,將為康復醫學及相關領域的發展註入活力和動力👱。
董爾丹院士介紹康復大學
喬傑院士在總結時表示,教育部科技委作為學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支點,將進一步推動醫學與化學、信息學、材料學等學科的融合,促進生命醫學的高質量創新發展。同時,喬院士也指出委員們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行動起來,推動多元化資源的挖掘。騰訊在這方面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通過獨立視角,積極推動校企合作,發揮資源優勢,推動科技發展。喬院士認為,除了在體製機製上做出調整外,她呼籲教育部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設立專題委員會,並指出通過強強聯合、大數據等手段建立高質量研究資源庫🛼。最後,喬院士表示,只有委員們持續不斷地提出高質量建議,才能進一步加快推進科技發展服務人類健康的步伐🥋🚑。
喬傑院士做總結發言
最後,張國輝進行了總結發言。他表示生命醫學學部和科技倫理專委會能夠積極貫徹落實教育部科技委工作要點要求,創新融合的工作模式及新穎的議題設置能夠激發委員們的創新思維,為我國生命醫學和科技倫理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他指出,人工智能、基因編輯🏇🏻🧑🏽🎤、輔助生殖、中醫藥等領域的討論對於學科的交叉融合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此外,他強調了創新和傳統規製之間的平衡問題,並呼籲將其設置為重點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希望能夠提出有價值、有分量的重大戰略研究報告。
張國輝一級巡視員總結發言
【延伸閱讀】:
教育部科技委是高等學校科技工作的高端智庫🧑🏻🎄。第八屆教育部科技委由8個專門委員會和15個學部構成,是匯聚戰略科技專家和管理專家❕、開展高水平戰略研究和咨詢🤦🏽♀️、推動科技創新和學術交流🚸、傳播科學思想和弘揚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平臺,是國家教育🕍、科技領域思想庫和智囊團👏🏼。
(來源:教育部科技委生命醫學學部辦公室、教育部科技委科技倫理專委會辦公室)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