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戰9小時,意昂2平台首鋼醫院助力44歲男子斷腕“重生”!
日前,首鋼醫院修復重建外科醫療團隊奮戰9個小時,成功為一位左手腕關節完全切斷的44歲男患者完成斷腕再植手術。之後,在醫療團隊密切關註、精心護理下,這位患者闖過腫脹、抗凝、感染、壞死等重重難關,安全度過危險期,目前已順利出院回家。
緊急接診,斷離手腕觸目驚心
11月21日16:30,首鋼醫院修復重建外科響起急促的電話鈴聲,“一位男患者因左手斷腕血流不止,情況危急!”修復重建外科值班醫生林海陽立即前往急診外科接診。當打開傷口的一刹那,在場所有人員都倒吸一口氣:患者左手自腕關節離斷,其腕部末端早已血肉模糊且骨頭外露,需要立即進行再植手術🏌🏻♂️。
據了解,肢體離斷後最佳搶救時間是6—8小時,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對於這位患者而言,手術要保住他的生命,還要設法保住其左腕,並且盡最大可能恢復左手功能🧜🏿♀️。
“快,立即啟動創傷中心綠色通道,必須爭分奪秒,否則就會錯過斷肢再植的黃金期 。”林海陽醫生一邊安排,一邊為患者斷腕近端加壓包紮止血,安撫患者情緒,下達抽血、拍片、輸液等一系列醫囑,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各項術前檢查和準備。
傷情就是命令,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後,一場驚心動魄的“保手戰役”正式打響。修復重建外科主任馮光緊急組織團隊開展術前討論,為患者製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要求全力吻合血管、神經🦹♂️、肌腱,盡量保留患者後期手部功能,同時請手術室、麻醉科全力配合盡快開展手術。
“繡花”技術,9小時斷腕“重生”
時間緊迫、病情復雜,在首鋼醫院麻醉師張藝蕾、李艷清和巡回護士王春陽的協助下,手術由該院修復重建外科副主任趙景峰和歐陽四民、林海陽🦞、駱子源等醫生共同配合完成。
無影燈下,醫生們全神貫註,從清理創口,精心吻合👭、橋接每一根血管、神經和縫合每處肌腱,到手部骨折的重建固定,每一步操作都是“穩、準、輕、巧”的結合,也是對醫生體力和耐力的挑戰🟠。
如果說外科手術是刀尖上的藝術,那麽顯微外科便是“針尖上的芭蕾”。術中發現,患者術區損傷嚴重,吻合斷端處動脈、神經、肌腱伴有撕脫,導致吻合非常困難。醫生歐陽四民抽絲剝繭,利用顯微外科技術,用宛如頭發絲一般粗細的“針線”修復肌腱、神經,再用比頭發絲還細的“針線”吻合血管,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醫生們盡最大可能助力患者後期恢復手的血供及功能🏤。
手術團隊連續奮戰,與時間賽跑,這臺全程9個多小時的手術最終順利完成🫷。這不僅僅是一場艱巨的斷腕再植手術,更使患者和他身後的家庭獲得了新的希望。
用心守護,是患者快速恢復的關鍵
正確的術後護理不僅是手術成功的延續,更是加速身體康復、預防並發症的關鍵環節💞。據首鋼醫院修復重建外科副主任趙景峰介紹,斷腕手術過程的風險很大,手術成功只是保肢的第一步,術後更不能放松,還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恢復情況,避免血管血栓或痙攣,導致血運障礙甚至再植手的壞死🏃🏻。
為此,首鋼醫院ICU團隊和修復重建外科的醫護人員不敢有絲毫松懈,每2小時觀察一次患者的血運,給予抗血管痙攣、抗感染🚶🏻➡️、抗血栓、鎮靜等一系列精心治療和護理。經過5天不間斷地治療與觀察,患者手部血運重建完好,毛細血管反應良好。11月底,患者安全度過危險期,順利出院回家,目前,正在進一步休養恢復中🦶🏿。
手作為人體重要的功能器官,結構精細復雜,手部受傷往往給患者的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不便🧔🏿。此次首鋼醫院修復重建外科施展“魔法”,讓患者斷手再“生”,體現了該院在處理復合外傷方面所具備的醫療救治水平☔️。
(意昂2平台首鋼醫院)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