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突破!意昂2官网醫院薛晴教授團隊發現新型納米顆粒助力子宮內膜異位症治療
在最新發表於國際知名雜誌《Biomaterials》(2023 年影響因子 12.8,Q1)的研究中,薛晴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納米治療策略——外膜囊泡(OMV)包被的聚乳酸 - 羥基乙酸共聚物(PLGA)納米顆粒(OMV-NPs),用於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該研究由薛晴教授指導,其博士生伍寧作為第一作者,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孫佳姝團隊的鄧瑾琦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一成果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背景
子宮內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響育齡期女性,全球約有10%的育齡婦女受其困擾。這種疾病不僅會導致盆腔疼痛、痛經和不孕,還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的治療手段主要依賴於激素療法,但這些方法往往伴隨著顯著的副作用,如抑製排卵、更年期症狀和骨質疏松風險。此外,手術治療雖然常用,但復發率高,且可能損害卵巢儲備。因此,開發非激素類的替代療法已成為學界的迫切需求。
OMV-NPs的作用機製
OMV-NPs的核心是利用細菌外膜囊泡(OMVs)的免疫刺激特性。OMVs能夠激活巨噬細胞,促使其分泌促炎細胞因子,並將巨噬細胞極化為M1表型。
在此項研究中,OMV-NPs被證實能夠被巨噬細胞更高效地攝取,其在腹腔內的保留時間也較長,近80%的腹腔巨噬細胞能夠攝取這些顆粒。這種免疫調節作用不僅改變了腹腔內的免疫微環境,還顯著降低了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的產生,並抑製了肌成纖維細胞的激活。
實驗結果
在小鼠模型中,OMV-NPs治療顯著減少了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竈的數量和重量,同時降低了病竈內的纖維化程度。此外,通過免疫組化技術,我們發現M2極化巨噬細胞與纖維化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這進一步證實了OMV-NPs通過重新編程巨噬細胞來抑製子宮內膜異位症進展的潛力。
臨床意義與未來展望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一直面臨挑戰,尤其是對於希望懷孕的女性來說,激素療法並非理想選擇。OMV-NPs作為一種非激素類的免疫療法,為這種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這種納米顆粒不僅能夠精準靶向巨噬細胞,還能通過調節免疫微環境來抑製病竈的形成和發展。然而,我們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OMV-NPs可能在高劑量下引發系統性免疫過度激活,因此需要進一步優化劑量或通過工程化方法提高其安全性。此外,OMVs的成分復雜,未來研究需要進一步明確哪些成分對治療效果起關鍵作用。盡管如此,OMV-NPs的開發為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帶來了新的希望。這種納米顆粒不僅在動物模型中顯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還為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未來,我們期待通過更多的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試驗,將這一創新療法轉化為實際的治療手段,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帶來福音。
【延伸閱讀】
第一作者
伍寧
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婦產科博士研究生在讀,師從薛晴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卵巢功能早衰。以第一作者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4篇,其中SCI論著2篇。
通訊作者
薛晴
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
意昂2平台第一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
美國西意昂2官网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博士後
中華預防醫學會生育力保護分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
中國醫師協會生殖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生殖醫學分會常務委員
北京慢性病防治與健康教育研究會生殖醫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婦產科學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國家輔助生殖技術管理專家庫成員
美國生殖研究學會委員
薛晴教授近年來承擔“十三五”及十四五子課題2項、國自然面上項目5項等共計10項國家級和省部級基金,以及5項校院級基金。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全國婦幼健康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等3項省部級獎項,以及國家衛健委醫學科技創新大賽銅獎。在“榮耀醫者”2024年度論壇榮獲“生殖專科精英”稱號。獲得專利1項,以第一和責任作者共發表SCI論著31篇。14次參加國際大會並受邀進行口頭發言,2次獲得國際獎項。擔任《婦科與生殖內分泌掌中寶》主編,《生育力保存的原則與實踐》副主譯,參與編寫內異症和不孕等4項指南。
(意昂2官网醫院)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