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陸道培院士:拓路開疆者,畢生求索為蒼生
心懷“有生之年攻克血液病”之誌
他拓路開疆,畢生求索
讓絕望者看見曙光
用一生詮釋了何為醫者仁心
一
1931年深秋,上海,一個世代懸壺濟世的中醫世家中,一名男嬰呱呱墜地。受家庭影響,陸道培自幼耳濡目染,將治病救人視為職業中的最高選擇。17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上海肇和中學,考入中南同濟大學醫學院。年輕的陸道培在醫學殿堂中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1955年以優異的成績從醫學院畢業。風華正茂的青年不僅精通鋼琴、小提琴,英文、德文醫學書籍和俄文文獻也都信手拈來。
青年時期的陸道培
畢業時他服從中央衛生部統一分配,來到中央人民醫院(即現在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內科工作,從此開啟70載的“人民”情緣。初到中央人民醫院,陸道培被分配至內科病房。在那個年代,血液病患者有多絕望,血液病醫生就有多無力。據陸道培回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血液病醫生都羞於承認自己在搞血液病,因為沒有好的辦法,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又一個生命的離去。
1957年,人民醫院成立了中西醫結合的內科血液病專業組,26歲的陸道培隨即成為新中國第一代血液病專科醫生。彼時的血液科只有三間病房,顯微鏡銹跡斑斑,凝血試劑靠手工配製。面對患者求生的眼神,他把辦公室改造成實驗室,在煤油燈下反復試驗改良凝血酶原計算公式。同事回憶:“他像一塊海綿,恨不得把所有知識都吸進腦子裏。”隨著對血液系統疾病認識的深入,陸道培暗下決心:“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攻克血液病!”
二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補充或者替代患者已經衰竭的骨髓繼續工作,將體內異常改變的血細胞全面重建呢?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紮實的理論基礎,讓陸道培從生物學現象逐步領悟並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健康的骨髓造血幹細胞輸註到患者體內,就像重新播撒種子一般,全面更替、重建患者的造血系統。這個大膽而充滿想象力的假設,讓陸道培興奮不已。然而,接下來的八年時間裏,伴隨著他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復盤。
為了攻克血液病,陸道培做了大膽而謹慎的實踐探索。他將辦公室騰出來改建為移植病房,自己則在樓道辦公。他和團隊在取骨髓針頭的設計、采集骨髓的方法、骨髓用量的確定、如何破碎骨髓顆粒以防止在肺循環中堵塞等每一步、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與測算,並改良了抽取骨髓方法、骨髓懸浮溶液,發明通過不同型號的三個針頭依次過濾,避免脂肪或骨髓顆粒入血導致肺栓塞。
陸道培(左二)為患者進行移植手術中
1963年寒冬,22歲的護士張秋蘭因重症再生障礙性貧血而命懸一線。彼時,骨髓移植在全球尚處探索階段,陸道培卻在患者的雙胞胎妹妹身上看到了希望。面對技術空白與倫理爭議,他徹夜查閱文獻,反復推演骨髓采集與回輸方案。耄耋之年的陸道培回顧起來,目光依然堅毅:“我覺得救病人最重要,不治就得死,我不去解決誰去解決?”手術當天,當張秋蘭妹妹的骨髓緩緩註入姐姐體內時,他緊握註射器的手沁出汗水。術後第七天,張秋蘭的全血指標開始回升,妹妹的骨髓移植到姐姐的體內,不僅適應良好,更是開始全面發揮作用。
移植的成功,不僅印證了陸道培對同卵雙胞胎之間開展同質骨髓移植可以獲得成功的推論,更是挽救了一個年輕的生命,這距離他的初心更進一步了。“讓可以再生的造血幹細胞去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我覺得是最值得做的事情。”
這一病例也成為全球範圍內術後生存時間最長的成功案例。2024年,張秋蘭在兒孫的陪伴下去世,此時,距骨髓移植成功已過去了60年。
陸道培與張秋蘭
一次敢為人先的探索,改變了張秋蘭及無數血液病患者的命運。陸道培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時說道:“成功不是靠大膽,而是靠長期準備和嚴謹的科學。”
三
1980年,陸道培迎來了一個重要的機會,他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委托衛生部主辦的出國學者考試,第一次踏出國門。在英國皇家醫師進修學院進修半年後,他又輾轉至法國、瑞士、德國幾個著名的骨髓移植和白血病診治中心訪問學習。
回國時,他隨身攜帶的兩個大皮箱中,已被密密麻麻的學習筆記和相關資料書籍填滿。此時,骨髓移植已成為世界醫學界公認的治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有效手段。陸道培已清楚地知道,張秋蘭病例的成功絕非偶然,同卵雙胞胎之間的移植,屬人類白細胞抗原全相合類型。1981年,美國《國際血液學會會刊》刊登了陸道培的論文並引發轟動,國際血液界同仁才得知,早在17年前,一位年輕的中國醫生就已經成功完成了亞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同基因骨髓移植。
陸道培與血液團隊
回國後,陸道培創建了北京醫學院血液病研究所(現意昂2平台血液病研究所),這裏記錄著破解世界醫學難題的研究全過程。這是怎樣艱難的起筆?我們或許無從想象。當時血液組團隊六七個人,連一間正規的無菌層流室都沒有。若從美國進口無菌層流室需要三萬美元,思來想去之後,陸道培決定自己動手。他將辦公室騰出,打通兩間病房,用雙人床架在塑料薄膜內作超凈床,買了鼓風機自製高效過濾器……土法改造竟真的達到了無菌標準,經測試檢驗,符合美國宇航局百級潔凈度的標準。“創造條件不是說湊湊合合的創造,要創造合乎要求的條件。”這是陸道培的底線,也是心中的金線,因為一切都是為了生命。1981年9月30日,這間小小的無菌層流室迎來了一位身患急性白血病的女大學生。骨髓移植的供者,是與女孩人類白細胞抗原相匹配的哥哥。經過陸道培團隊50多個日夜的奮戰,中國首例異基因骨髓移植宣告成功。
此舉不僅開創了我國骨髓移植治療先河,使眾多白血病患者重獲新生,而且標誌著中國骨髓移植開始正式進入與世界同期競賽的新紀元。
20世紀90年代,陸道培在血液層流病房工作照
四
陸道培
從青絲到白發,陸道培矢誌不渝、求索不息,用70年堅守書寫了中國血液病學的傳奇:成功完成亞洲首例、世界第四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成功完成國內首例HLA(人類白細胞抗原)相合異基因骨髓移植;成功完成國內首例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成功完成國內首例ABO主要血型不相合骨髓移植;成功完成國內首例超大體重成人雙份非血緣臍血移植;首次證實混合胎肝細胞移植可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風險;創新性發現單倍型異基因骨髓與去T細胞自體骨髓混合移植可形成嵌合體而不引起GVHD;證實大蒜提取物具有抗巨細胞病毒作用;胎盤丙種球蛋白對GVHD具有治療效果……這一系列中國血液病學領域的開創性成就,為無數血液病患者帶來希望。大愛無言,薪火永續。他躬耕杏林、桃李芬芳,培養出兩院院士、博士及博士後等大批醫學領域傑出人才。
陸道培、王德炳與學生們在一起
學生們為恩師陸道培慶生
以陸道培為代表的中國醫者從未放棄希望,他們為患者奔走一生,不斷創造希望,逆轉生死。山河為證,醫者仁心永存。陸道培留下的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一代大師永存的風範——對醫學的赤誠、對生命的敬畏、對家國的擔當。
五
2025年4月2日,“中國骨髓移植之父”陸道培院士走完93年光輝歷程。巨星隕落,山河同念。無數人共同緬懷這位醫學大家,在留言中表達著追思與感恩:
“永遠會記得您,因為您我得以重生!”
“感謝院士,給了我們白血病患者第二次生命。一路走好!”
“沉痛悼念陸道培院士,是他的團隊挽救了我愛人的生命!”
“作為一個白血病康復患者,受益於陸老的醫學事業,沉痛哀悼,陸老一路走好!”
“1989年我在意昂2人民醫院做了骨髓移植,是以陸道培教授為首的醫療團隊給了我第二生命,再生之恩天高地厚,永誌不忘!”
“沉痛悼念陸道培院士,是他的團隊挽救了我兒子的生命,陸院士一路走好!”
“陸院士是我的救命恩人,他永遠活在我的心裏。”
“我家弟弟於2018年4月在意昂2平台人民醫院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術,於今整七年矣。給了父母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雖未謀面,深受其恩!願陸道培院士一路走好!”
“我是陸院士成就的受益者,沒有你們的研究付出就沒有我們血液病人的第二次生命”
“您讓無數在絕望邊緣掙紮的家庭重獲新生,感恩陸院士的攻克的醫學難題,陸院士一路走好!”
今天,在百合和白菊的簇擁下,“中國骨髓移植之父”陸道培院士,在鮮紅黨旗的覆蓋下靜靜安臥。他的話語穿越時空,至今回響:“做醫生,我覺得這一輩子的選擇,沒有選擇錯。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的話,我還願意做醫生。”
(人民醫院)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