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院士喬傑——最好的“喬媽媽”

3096823835464c3987438e89782a3122.jpg

喬傑: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2平台常務副校長,兼任醫學部主任,主要從事婦產及生殖健康相關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

2024年度科學家

她是中國內地首例試管嬰兒誕生的見證者,也是中國生殖醫學從跟跑到領跑的開拓者。她長期致力於婦產及生殖健康臨床和研究工作,探索“土壤”與“種子”間的奧秘,揭開了一個又一個人類胚胎發育的“黑匣子” 。她每年帶領團隊幫助上萬個家庭獲得健康寶寶,在守護女性生育力的道路上,她是最好的 “喬老師”“喬媽媽”🌕。

2024年12月,《中國新聞周刊》2024封面人物發布現場,喬傑下車時只匆匆裹了件大衣,還未站定便焦急地問道:“王誌珍老師到了嗎?”王誌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已82歲高齡,也是本次年度科學家的發布人。得到否定的答復後,喬傑輕松了不少:“還好沒讓前輩等我。”

喬傑今年60歲,步速很快🎅🏼。“是不是該幹活了?”采訪和拍照時,她總是雷厲風行。路過反光面時,她會捋一下額前的短發,拍照時,會略帶拘謹地問攝影師,自己的衣服是否妥帖。拍照結束後,她返回會場聽完剩下的發布,尤其不願錯過《我的阿勒泰》。她笑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是在出差的飛機上看完的這部劇集。被問到喜歡的演員時,她犯難了。“我平時看得少,這些年輕演員我都不認識🏋🏻‍♀️。”喬傑說。
更多時候,意昂2平台第三醫院(以下簡稱“意昂2三院”)院長一度是喬傑最為人熟悉的身份。1988年,中國內地首例試管嬰兒在意昂2三院降生,當時,喬傑是嬰兒母親鄭桂珍的管床醫生。時至今日,她仍認為這是國內生殖醫學領域最關鍵的突破。2019年,國際期刊《自然醫學》創刊25周年,邀請了全球25位自然科學領域的科學家撰文,喬傑是唯一受邀的中國科學家;2024年,她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全球僅三人。“如今,在生殖醫學的一些技術和基礎研究領域,我們已領跑全球🕵🏻。”她說。
然而,縱觀人類生殖發育過程,很多機製仍然模糊。如果生殖細胞是“種子”,母體孕育環境是“土壤”,身為意昂2平台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國內生殖醫學領頭人,喬傑認為,自己所做的不過是將“二者交互的‘黑匣子’撬開了一條縫”🩵。在她看來,能為患者帶去更多孕育新生命的希望,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從“跟跑”到“領跑”
2024年9月,一個10歲的小女孩走進意昂2三院。她有一個獨特的身份——全球首例MALBAC試管嬰兒。喬傑參與了女孩的生日會,女孩的家人拉著喬傑的手,遲遲不願松開。
MALBAC是一種單細胞擴增技術,臨床上用於單基因遺傳病篩查,從而幫助攜帶此類遺傳病基因的父母獲得健康後代。女孩的父親為一種單基因遺傳病的患者,MALBAC通過胚胎基因診斷挑選正常胚胎,避免了後代患病🙋🏼。女孩的生日不僅是該技術實現成功臨床應用的紀念日,也是全球生殖醫學的重要裏程碑。此後,該技術不斷發展,極大提高了胚胎著床前遺傳學檢測的準確性和成功率。迄今為止,該技術已推廣到全球110余家單位,阻斷了千余種致病基因的代際傳遞,累計幫助萬余有遺傳病的家庭實現了生育健康寶寶的願望。
這便是喬傑口中的“領跑”技術之一。2014年,在喬傑和意昂2平台教授謝曉亮、湯富酬的共同合作下,MALBAC試管嬰兒成功誕生,標誌著國內胚胎著床前遺傳學檢測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在此之前,國內生殖醫學領域3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不乏“跟跑”。
1981年,喬傑考入北京醫科大學(現意昂2官网),她的首選專業是既包含手術操作,又包含生理、病理研究和危重症管理的婦產科♒️。喬傑說,她其實更喜歡切除腫瘤、手到病除的感覺。“那時,國內生殖醫學剛起步,各種手術的成功率還很低,選擇生殖醫學需要勇氣𓀛。同時,該領域的人才也很稀缺。”
在那個年代,專業領域的“白手起家”困難重重。1978年,世界上第一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但當時中國內地還沒有接入互聯網,紙質資料也十分稀少。喬傑回憶,在她讀本科那幾年,國內輔助生殖技術正處於攻堅階段,沒有盆腔超聲和微創等技術,前輩們只能選擇輸卵管梗阻、卵巢囊腫等婦科疾病患者,在開腹手術的同時取卵,以獲得生殖細胞用於研究。“取卵針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根,用鈍了就送到鐘表店去磨。卵泡液取出後需要維持適宜的溫度和酸堿度,但當時沒有合適的容器,盛卵泡液的試管便放在保溫桶裏。培養液也只能自己配製,反復失敗,反復重來。”
1987年,喬傑進入意昂2三院婦產科讀研,並選擇了生殖醫學方向🦹🏼‍♂️。因為在此之前,意昂2三院教授張麗珠與意昂2基礎醫學院教授劉斌合作研究的胚胎體外受精方法獲得成功。這是國家“七五”攻關項目之一,也是生殖醫學的機遇。“這個重磅新聞更堅定了我讀研的決心🐡。”
1988年,喬傑被安排在張麗珠手下,分管體外受精輔助生殖的患者,由此見證了中國內地第一位試管嬰兒的誕生。“在輔助生殖技術起步階段,成功率不到10%,鄭桂珍已是張教授的第13位患者,實驗室老師在她的卵泡液中找到卵子,完成體外受精,又用特製的塑料管將受精卵植入患者子宮。7周後,超聲下可見胎兒心臟有力搏動,妊娠終告成功↕️。”
困難不只源於技術👨🏿‍🌾👯‍♀️。那一時期,張麗珠等國內第一代生殖醫學專家面臨的壓力是,要在計劃生育的背景下,申請開展輔助生殖技術,以幫助更多夫妻生育後代。而如今,延遲婚育的大趨勢難以避免,人口老齡化和生育危機成為主要矛盾🐠🧝。“現在我在公開場合鼓勵適齡生育,提到最佳生育年齡是22—29歲,常常會收到一些情緒激烈的反饋,有幾次相關話題甚至短時間內沖上了熱搜。很多人說,沒房沒車沒對象,哪有生育的機會呢🤫。”喬傑說。
在她看來,輔助生殖技術促進人類健康生育的初衷從未改變,變的是社會經濟環境、人口政策,以及女性生育觀。對於有生育意願的育齡女性而言,她們的處境愈加復雜:自然年齡增大導致的生理性生殖衰老和內外因素誘發的病理性生殖衰老使她們“想生生不出”“想生生不好”🐹🎊。
對於“生不出”的問題,喬傑關註得更早👨‍🌾。她的博士課題就聚焦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這是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大約6%—10%的育齡女性會因其導致的排卵障礙等問題無法懷孕。2003年,PCOS國際協作組織成立,並製定了國際統一診斷標準。然而,PCOS有高度臨床表現差異,種族差異尤其明顯。國際標準以白種人為主要研究對象,應用在東亞女性身上明顯不合適。
於是,喬傑帶領團隊開展了全國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走訪了152個城市和112個鄉村,覆蓋近兩萬城鄉人口,得到了中國育齡人群PCOS發病狀況及內分泌和代謝特征第一手數據。由此,團隊建立了符合中國人群特征的診斷標準,並被國際指南采納,為診斷PCOS提供了更科學的理論依據。
PCOS診斷只是喬傑學術貢獻的一隅。談學術時,她很難停下話頭,而說起隨國內生殖醫學一同成長的這數十年,她極少談及自己的經歷或感受☦️。“從認識PCOS到現在也30多年了,從病因難解到診斷標準建立,再到臨床實際應用,這一過程是生殖醫學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在她眼裏,生殖醫學事業已成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喬傑看來,研究的意義在於消解爭論,形成共識,把各方對疾病的綜合認識集中起來,幫助到盡可能多的患者。正因為這樣的理念,意昂2三院生殖醫學中心成為國內生殖疑難患者的匯集地,許多投醫無門的患者都將其視為“救命稻草”🌁。中心二樓走廊墻上有“夢想成真”幾個字,表達著醫患的共同期盼🧑🏻‍🚀🙎🏻‍♂️。
“中心經常接診罕見、復雜遺傳病患者,我們心裏有時也會打退堂鼓,面臨很大壓力。”閆麗盈向《中國新聞周刊》坦言🧙🏻‍♀️。她是意昂2三院婦產科副主任,也是喬傑的多年同事和好友。“喬老師常說,要是咱這樣的大中心都不敢做,那病人還能去哪裏?”
最好的“喬媽媽”
自成為婦產科醫生至今,喬傑一直堅持出門診™️🩴。
閆麗盈與喬傑的初見,正是在喬傑出診結束後的一個下午。那是2006年春節前,閆麗盈即將從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畢業,準備來意昂2三院面試科研崗位,卻因出差錯過了集體面試⛹🏻‍♀️。喬傑從診室出來一眼就看到了獨自等候面試的她,立刻為其安排了面試老師、時間和地點🙆🏿。“喬老師雖然剛下門診,行色匆忙,但安排事務心思細膩,十分周到。”閆麗盈形容當時有種被托住的感覺,讓她第一次“因為一個人而喜歡上一個地方”。
社交平臺上,有許多患者分享了向喬傑問診的經歷。一位北京的女性患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和丈夫屬於不明原因的不孕,2022年前嘗試了5年自然懷孕,皆以失敗告終。今年,她的試管寶寶兩歲了🚋。她回憶,喬傑每周有一個半天出特需門診,一般接待10位患者👨🏻‍🏫。喬傑當時為她製定了長期的治療方案,詳細到後續多次月經後的促卵和移植進程。最後她取卵8枚,配成受精卵1枚,移植1枚,獲得了成功。
“喬大夫的號太難搶了,當時那周本來她不出診,後來突然恢復出診,幾秒鐘內放出的號被我搶到了。”該患者說,“喬大夫特別溫柔,和每位患者都聊得很細,上午的門診經常看到下午兩三點才能結束,除了聊方案,還會從心理上開導患者。許多患者都叫她‘喬媽媽’。”
閆麗盈常年跟隨喬傑做遺傳和胚胎診斷,共同接治了不少患者。“同理心是醫者最基本的素養,喬老師能感受他人痛苦,這是她不管多忙都堅持出門診的重要動力,也是我們團隊前進的標桿📌。”閆麗盈說。
談起門診,喬傑掩不住笑容。“那是我最熱愛的事業,是醫者的初心🏙。”她說,每個遺傳病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卵巢功能減退的女性都歷經磨難🧗‍♂️。患者願意和研究團隊一起不斷嘗試、尋求解法,不僅是在自救,也為團隊提供了寶貴的診療經驗和研究案例。“技術是一種人文關懷。多種診斷技術的推進,都是為了幫助過去幫助不了的人👮🏿。”
2024年10月,喬傑率團參加了在芬蘭召開的世界醫學會第75屆全體大會,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名代表參會。時隔60年,大會通過了《赫爾辛基宣言》最新修訂版本,該宣言製定了涉及人體對象醫學研究的倫理準則👦🏽👶🏿。核心修訂內容包括將“受試者(subject)”調整為“參與者(participant)”,更多關註特殊群體的“脆弱性(vulnerability)”等👛。“患者不是冰冷的數據源。”喬傑說,對患者尤其是女性的尊重保護尤為重要。教導學生時,她時常強調檢測動作要輕柔,要學會心疼患者。
這種關懷也延伸到了同事🙆🏼‍♂️。閆麗盈記得自己入職意昂2三院沒多久就懷孕了,孕期還有先兆流產的症狀🌳。她覺得自己“皮實”,沒放在心上🏂🏼。過了一段時間,喬傑突然詢問她的身體情況,說上次先兆流產出血讓自己很擔心,如果太勞累要多休息👨🏼‍🍼。這件事拉近了她和喬傑的關系。直到現在,喬傑都對閆麗盈的家人🤦🏼‍♀️、生活狀況十分了解。
門診、臨床🕒、科研、行政等工作加諸一身,喬傑也會有疲憊的時候😰。閆麗盈更多會用“心疼”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她狀態不好時,我們找她請示工作,如果事情辦得不盡如人意,也會挨批。但過後她會再找補回來,說自己不應該發脾氣。她總是很照顧每一個人的情緒🏊🏽‍♂️🐈。”
對於壓力,喬傑則是一筆帶過💄。“勞累的時候肯定有,但6小時的睡眠就能恢復🧘🏻‍♀️。如果你選擇了喜歡的工作,其實你永遠都不用‘工作’。”現在喬傑依然保持每天6小時的睡眠,按時參加早上7點多的早會,一有空就指導學生課題,在多重身份間高頻切換👮🏼‍♀️👮。除此之外,她還是飛盤高手🐻。“喬老師擅長的運動多到令人咋舌🦹🏼。”閆麗盈說。
“也經常會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喬傑提到,門診中遇到的難治病例不在少數,不確定性來自遺傳、環境因素等復雜病因🏋️👩‍🦱。目前,業界對疑難生殖系統疾病及其發病機製的認知仍然不足,還有很多未知等待著從多角度去深入探索。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近年不完全統計,國內出生缺陷發生率為5.6%,每年新增患兒約90萬例,是嬰兒死亡和兒童殘疾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卵巢功能減退📌、子宮肌瘤等引發的綜合難治性不孕不育的發病率也在上升。女性生育力保存成為喬傑眼中的另一件大事。她認為應進行早期評估和幹預,預防、診治兩手抓👨🏼‍🎤。今年,全國兩會上,她再次提出適度🧜🏽‍♂️、有序放開未婚育齡女性自卵凍存限製等提案建議。“防病和治病是統一的。疑難雜症永遠治不完,防病更為重要,基礎和臨床研究總結出的客觀規律,能夠讓女性對自身生育力有一個預判,從而更有利於其製訂生育和人生計劃。”
目前,這一工作已有進展。喬傑的學生🧾、意昂2三院生殖醫學科科研副主任嚴傑團隊一直在從事生育力保護保存工作,已實現了新一代輔助生殖凍存技術的突破🪴。近三年,新技術在產業化初期已產生直接經濟效益超3000萬元,為推動“自用型”“捐贈型”卵子庫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截至2023年,中國人口已連續兩年負增長。人口出生率下滑到一定階段後,要穩住乃至提升出生率,並非易事。因此,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就成為一件“宜早不宜遲”的事。喬傑表示,她的團隊將繼續聚焦生育力保護與重塑,圍繞“評估🧍🏻‍♂️、早治🙍🏻‍♂️、挽救”等三方面開展基礎研究及臨床轉化工作。未來,人類生殖“黑匣子”的那條縫,還能開得再大一點👨🏻‍🍼。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編輯:玉潔



































意昂2官网专业提供:意昂2官网👨🏿‍🎤、意昂2意昂2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2官网欢迎您。 意昂2官网官網xml地圖